各位兄弟姐妹们,咱今天唠个新鲜事儿 —— 在新疆油田公司准东采油厂的火烧山作业区,最近老有个 “特殊常客” 晃悠,不是附近的牧民,也不是来办事的人指南针股票,而是一匹浑身毛茸茸的大头野马!听说这野马可有意思了,每次油田的车要出动,它准会准时出现,慢悠悠地凑到车旁边,脑袋一点一点的,跟专程来探望工人师傅似的。工人师傅们也特待见它,知道它来准是饿了,总会从食堂揣点苹果、胡萝卜,有的时候还会拿点青菜,老远就招呼:“哎,老伙计,又来啦?快吃!”
这野马也不见外,低头就啃,吃得满嘴汁水。吃饱了就更不见外了,工人师傅伸手摸它的背,它也不躲,甚至有人轻轻抱它一下、凑过去贴贴,它还会把头往人身上蹭蹭,偶尔还会用湿乎乎的鼻子碰一碰人的手,那场景又温馨又好笑,跟家里养的大狗狗似的,哪像匹野生的马啊!
展开剩余87%一、这野马长得 “不一般”:矮脚粗脖大头,还有 “斑马纹” 暗号
要是你见过这匹野马,保准一眼就记住它 —— 它跟咱平时见的家马太不一样了,浑身都是 “辨识度”。先说个头,它也就一米四左右高,差不多到成年人的腰,跟那些高高大大的家马比,显得特 “敦实”。但别看它矮,身形却特健壮,肩膀宽宽的,身上的肌肉线条都能看出来,一看就是在野外能跑能扛的主儿。最显眼的是它的脑袋,又大又圆,跟身体比起来显得有点 “比例超标”,脖子还短粗短粗的,跟按了个 “大头娃娃” 的脑袋似的,萌得很。
还有它的腿,不是家马那种修长秀气的腿,而是短粗短粗的,关节以下都是黑色的,就像穿了一双黑色的长筒靴,别提多有意思了。平时家马都有飘逸的鬃毛,额前还有一缕缕垂下来的毛,可这匹野马没有 —— 它的鬃毛短短的,贴在脖子上,额前光溜溜的,看着特利落。
不过它有个 “独家暗号”:从鬃毛开始,有一道深色的条纹一直延伸到尾巴根,就像画了一条线似的;更神奇的是,它膝盖后面还有几道浅浅的纹路,跟斑马身上的条纹有点像,不仔细看还发现不了。后来有懂行的人来作业区,一看见这匹马就惊呼:“这不是普氏野马吗!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啊!” 直到这时,工人才知道,天天来蹭吃蹭喝的 “老伙计”,居然是这么金贵的主儿!
二、它是全球独苗原生野马!曾 “野外灭绝”,中国花 30 年把它救回来
说到普氏野马指南针股票,那可太有故事了 —— 它是全球唯一现存的真正原生野马物种,换句话说,其他的野马要么是家马野化的,要么早就灭绝了,就它,是从远古一直延续下来的 “野马活化石”。们的老家就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这一带,以前蒙古、哈萨克斯坦也有它们的踪迹。可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,因为人类捕猎、开垦草原,还有环境变化,普氏野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。到上世纪的时候,野外就再也见不到它们的身影了;1995 年,国际上更是把它们列为了 “野外灭绝”—— 意思就是,除了动物园里圈养的,野外已经没有了。
好在咱中国没放弃它们!早在 1985 年,国家就启动了 “野马还乡” 计划,从国外引进了 24 匹圈养的普氏野马,把它们安置在新疆的繁育基地。这一养就是三十多年,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可上心了:给它们搭合适的棚子,模拟野外的生存环境,慢慢教它们找食物、躲避危险,等它们适应了,再一点点把它们放归野外。
你别以为放归容易,这里面门道多着呢!得先让小马驹跟着妈妈学本事,比如怎么分辨能吃的草,怎么应对狼、狐狸这些天敌;还得观察它们的群体是不是稳定,能不能自己繁殖。就这么一点点摸索、一点点积累,普氏野马的数量慢慢多了起来 —— 从最初的 24 匹,到现在已经有 760 多匹了,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普氏野马种群!更让人高兴的是,因为数量多了、野外生存能力强了,它们的保护级别也从 “野外灭绝” 一步步降到了 “濒危”。现在在新疆的荒原上,经常能看到一群群普氏野马在奔跑,那场景,谁看了都得说一句:“真好,它们又回家了!”
三、野马生存不容易:一天光吃饭就得耗半天,年轻马还得 “打擂台” 抢地盘
别看现在普氏野马数量多了,它们在野外生存可不容易,每一天都得 “努力干活” 才能活下去。
首先就是 “吃饭” 这件大事。普氏野马的食量特别大,每天得花好几个小时找草吃,因为它们吃的草大多是比较粗糙的禾本科植物,营养不如家马吃的饲料丰富,所以得靠 “多吃” 来维持能量。尤其是到了冬天,草原上的草少了,它们还得刨开积雪找下面的枯草,有时候一天下来,嘴巴都磨得红红的。
除了吃饭,它们的 “家庭结构” 也很有讲究。一般一群普氏野马里,有一匹最厉害的雄马当 “头领”,带着几匹雌马和它们的孩子一起生活。这头领可不是随便当的,得身强力壮,能保护群体,还得会找好的草场。那年轻的雄马想成家怎么办?就得 “打擂台”!等年轻雄马长到一定年纪,就会离开原来的群体,去找其他群体的头领挑战 —— 俩马会站起来用前腿互相蹬,或者用脖子互相撞,谁赢了,谁就能当新头领,接管群体里的雌马。要是输了,就得继续流浪,等着下一次机会。
更麻烦的是繁殖问题。咱对普氏野马的繁殖规律了解得还不多,它们在野外繁殖率本来就低,一只雌马一年最多就生一匹小马驹,还得担心小马驹会不会被天敌伤害,能不能顺利长大。以前人工繁育的时候,也遇到过不少难题,比如有的雌马不会照顾小马,有的小马驹体质弱活不下来。不过现在好了,科研人员一直在研究它们的繁殖习性,比如通过观察它们的行为,判断什么时候是繁殖期;给怀孕的雌马补充营养,让小马驹能健康出生。全球各地的研究机构也经常交流经验,就盼着能让普氏野马的种群更稳定。
四、从 “活化石” 到 “回家”:6000 万年的传奇,全靠人护着
说起来,普氏野马的历史可比人类长得多 —— 早在 6000 万年前,它们的祖先就已经在欧亚大陆上奔跑了,那时候,它们的足迹从中国的新疆一直延伸到欧洲的草原,数量多到数不清。可随着人类的发展,它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。尤其是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,很多人因为好奇或者利益,捕猎普氏野马;后来又开垦草原种庄稼、建工厂,它们的家园被一点点破坏。到 20 世纪中叶,野外的普氏野马就基本见不到了,只剩下少数几匹在国外的动物园里苟延残喘。
那时候,很多人都觉得,普氏野马早晚得彻底消失,以后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它们的化石,或者在书本上读它们的故事。可谁也没想到,中国会花这么大的力气救它们 —— 从引进 24 匹圈养马,到建立繁育基地,再到野化放归,这一坚持就是 30 多年。我听新疆繁育基地的工作人员说过,刚开始放归的时候,大家都特别紧张。有一次,一群野马刚被放到野外,就遇到了狼群,工作人员赶紧开车跟着,就怕狼群伤害它们。结果没想到,领头的雄马特别勇敢,带着群体跟狼群对峙,最后指南针股票把狼群赶跑了。工作人员在远处看着,都激动得哭了 ——“它们能自己保护自己了,能在野外活下去了!”
现在再去新疆的准噶尔盆地,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:一群普氏野马在草原上慢悠悠地吃草,阳光洒在它们毛茸茸的背上,风吹过,它们的尾巴轻轻摇摆;有时候它们会撒欢儿跑起来,马蹄声哒哒响,跟草原的风声混在一起,特别好听。偶尔有牧民路过,它们也不害怕,只是抬头看一眼,又继续低头吃草 —— 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样子啊!
五、结语:愿这些 “草原精灵”,能一直自由奔跑
唠到这儿,我心里还挺感慨的。普氏野马从 “野外灭绝” 到重新回到草原,从 24 匹到 760 多匹,这背后是多少科研人员、工作人员的付出,是国家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视。它们就像草原上的精灵,用自己的顽强,证明了生命的力量。现在,不光在新疆的油田作业区能见到普氏野马,在蒙古、哈萨克斯坦的一些保护区里,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它们,知道了它们的故事,也懂得了要保护它们的家园。
其实,保护普氏野马,不只是保护一个物种,更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。每一个物种都是生态链上的一环,少了谁都不行。就像普氏野马,它们吃草原上的草,粪便又能滋养草原,还能为其他动物提供食物来源,要是它们没了,草原的生态也会受影响。
最后,真心希望这些 “毛茸茸的小家伙” 能一直在草原上自由奔跑,不用再担心天敌的威胁,不用再担心家园被破坏;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多一点对自然的敬畏,多一点对野生动物的关爱,让更多像普氏野马这样的物种,能在地球上好好活下去。要是以后有机会去新疆,我真想亲眼看看它们 —— 看看那些在阳光下奔跑的身影,听听它们的马蹄声,说不定还能跟它们打个招呼,递上一根胡萝卜,跟它们做个 “临时朋友” 呢!
发布于:江西省金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